2021年3月14日,9001w以诚为本入口地质学1901班联合竺可桢学院求是地质1901班以及求是地质2001班的部分同学,结合“三·五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在西湖老和山景区开展了“仲春老和行,乐探地学中”——老和山游学活动。《古生物与地史学》任课老师林秀斌、《构造地质学纲要》任课老师吴磊、班主任石许华等以及博士研究生田禾丰亦参加了活动。
杨树锋院士、陈汉林教授对本次游学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指导,副院长程晓敢(兼求是地质1901班班主任)为同学们提供了杭州地区的地质图。吴磊、林秀斌两位老师计划在活动过程中结合课程所学内容为同学们讲解老和山、西湖的地质概况和构造成因,以及与之有关的华南构造演化历史。
杨树锋院士和陈汉林教授关心指导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路线图
时值农历二月二,万物复苏的仲春时节。老和山一改冬日的消寂,透露出几分春色的雅意。
14日下午,同学们和老师们在老和山山脚处“老和云起”集合,同学们人手一份地质图,开始了游学之旅。
响应学院“三·五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月”的号召,同学们在登山途中还做起了环保志愿者,拿出自己带的垃圾袋与手套,边行边拾,为保护老和山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在欣赏山林美景的同时,出露的地层更是吸引了身为地质学子的眼球。在老和山凉亭处,老师们带领同学们观测了一个较为明显的露头,并让同学们温习了各种地质体产状的测量方法。
在观察完第一个露头之后,同学们在西山绿道旁的一块泥盆系西湖组石英砂岩前驻足。吴磊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这个露头发育的节理构造,并简要说明了节理是在拉张作用下形成了一种裂缝构造,指出这些节理可以用来揭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应力方向。同时,吴磊老师还介绍了另外一种在杭州地区灰岩中广泛发育的、形成于挤压环境下的另一种裂缝构造——缝合线。石许华老师则和同学们探讨了节理、剪切裂缝和层理的区分。
在连续观察了两个露头之后,同学们来到了秦亭,俯瞰西湖。在眺望西湖的浩渺烟波时,同学们连连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时,吴磊老师借此机会和同学们讨论了整个西湖以及周边的地质构造成因——利用西湖四周的岩层分布,可以判断整个西湖地区呈现出一个典型的
向斜构造,其内又发育多个次级褶皱,如飞来峰向斜、南高峰向斜等。接着,吴磊老师让同学们通过地质图上卷入变形的地层来判断西湖复向斜的形成时代。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即海西期,其上被侏罗系、白垩系不整合覆盖。
吴磊老师继续讲解道,泥盆系西湖组石英砂岩与下覆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是整个华南地区著名的加里东运动的体现,只不过在老和山地区由于风化导致界线不甚清楚。更有趣的是,吴磊老师还细致地分析了为什么西湖是一个“人工湖”:西湖作为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地形低洼区,四周山上的泥沙会不断汇入西湖,若没有人工清淤,西湖可能早已被掩埋,现在西湖的壮观还得益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历史上的苏堤、白堤也都与此密切相关。同学们一边拿着地质图,一边细听老师娓娓道来,收获颇丰。
林秀斌老师则从地形地貌和地层年代学的角度分析了整个华南地区早古生代的沉积和构造格局,并和同学们讲解了流水搬运能力与砾石大小的关系。
在听完老师们的精彩讲解之后,同学们起身登上将军亭“一览众山小”。雾霭轻轻笼罩在玉泉校区,环湖的峰峦在如荡涤的云雾中隐隐复见。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同学们在下山路上的树林中穿行,其间还游历了杭州植物园,最终返回到活动的终点玉泉校区。途中,同学们互相分享本次游学的所思所得:与老师们同行,收获了野外工作的经验、专业的知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同学们同行,收获了同甘共苦的友谊和互帮互助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与雷锋精神同行,收获了无私奉献的快乐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文:毛方圆,严一熙,郑栋昊
图:石许华,毛方圆,严一熙,李晨皓,谢依凡
鸣谢:杨树锋院士、陈汉林教授、程晓敢教授和参与活动的全体老师同学